論莫言小說(1983-1999)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

論莫言小說(1983-1999)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特惠價

論莫言小說(1983-1999)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網友評鑑4.5顆星

我朋友前幾天買了 覺得很滿意喔

博客來文學小說-翻譯文學分類網友最愛書籍

  • 定價:260
  • 優惠價:9234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21

  • 論莫言小說(1983-1999)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

    想看更多有關[論莫言小說(1983-1999)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]的閱讀心得嗎?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莫言以孤獨者的姿態為現實做最真實的紀錄,而他的文字烏托邦在與現實不斷交會後,成了殘破的碎片。在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大陸,莫言以游擊戰的方式,進行一場場艱辛卻神聖的戰役。

      本書作者謝靜國從大陸新時期以迄目前之政治、社會與文學氛圍入手,結合當代文藝理論思潮,對莫言及其小說文本,進行詮釋與閱讀,並與同時期之風格、類型相近的創作進行參照,最後歸結於對莫言小說的幾個母題與敘述意識等議題之探究上。

      第一章先由共和國的當代歷史觀之。由於中國大陸特殊的政治背景,產生了一批批「政治正確」的文學,當「神聖的祭壇」垮台後,喪失信心的小說家和詩人紛紛加入「解放」的行列。筆者以為,中國大陸從1919年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解放開始(五四運動),歷經49年的第二次解放(共和國成立)和78年第三次解放(改革開放),一直要到八○年代末、九○年代初受到商品大潮入侵後的第四次解放,才算真正落實下來。當然,這幾次的解放性質和方向不同,結果也不完全令人期待,但是有意思的是,前三次都和政治有直接關係,最後一次的經濟因素也和政策脫離不了干係。第三次解放以後,西風東漸,吹醒了不少中國人沈睡已久的夢,因此,大量的作品相繼問世,文壇熱熱鬧鬧,評論爭爭吵吵,撫慰「傷痕」後一路走到「世紀末」,當真是「百家爭鳴、百花齊放」。本章試圖藉由勾勒當代中國大陸的時代背景,以顯現莫言在該時空座標中的位置。

      第二章要談的是莫言的家族史。談論莫言的家族史自然要先對家族發生地:鄉土及其源流進行考察。本章從「新歷史」的角度切入,並從鄉土的立場上分析莫言的懷鄉心態,並和尋根文學進行參照,從中發現莫言究竟能否被歸入尋根作家。接下來便對莫言的老家進行考察,看看這塊哺育了莫言奇思怪想的土地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,並由此做為深入他的家族小說的進路。本章最後將以莫言小說中,「種的退化」與「雜種」現象做結,試圖從中分析莫言有關「種」的疑問。

      第三章著重討論莫言小說中的感覺和生理現象。莫言的小說宛若一個神奇的感覺世界,裡面充滿了瑰麗的幻境,或者真實與幻想的折射。而莫言一向為人所津津樂道或者鄙薄輕視的性描寫,究竟有何用意?很多人把性器當作是文學上的象徵作用,把性當成是一種權力的隱喻。本章試圖從權力與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,試圖從中挖掘莫言小說的狂歡現象,並爬梳莫言的亂倫恐懼與虐戀心態。此外,另一個有關生理的主題「飢餓」,亦在本章的研究範圍。這些在小說中存在已久的議題,在莫言身上有何新的展現?莫言以自身的經歷,行之於文,更見其中滄桑悲苦。

      第四章之中探討:莫言曾說自己有千言萬語,而這個以說故事見長的說故事者,是如何完成了民族遺產的薪傳工作?又如何以小說的形式完成其中的過渡?而莫言小說中,潛藏的多音現象,有什麼特殊性?莫言敢言人所不敢言,對時代乃至自身的嘲諷,在在表現出莫言的勇氣,及其小說的獨特。藉著互文,我們更可看出莫言小說的創作意念,那是一種抗拒主流意識形態的音響,藉著對中共官場的批判,和社會經濟影響下的人性的變質,莫言的寓言,在世紀末的中國大陸,悄悄升起。

      第五章是結論,總結作者對莫言的總體觀察與發現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謝靜國

     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。
      現任國立北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。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, , , ,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phi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